企業競爭也同理。你不能墮落到那些不擇手段的競爭對手那樣,因為無德必亡;但你也不能一點狼性都沒有,否則是維德必危。企業不是慈善機構、養老院。懷菩薩心腸,行霹靂手段。給員工點壓力,保持點狼性,生于憂患,對公司和員工來說都不是壞事。
供應鏈管理也是。供應鏈思維提倡協作互助,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大同了,降低對供應鏈伙伴的要求。供應鏈思維注重長期合作關系,并不是說你給供應商長期承諾,而不需要供應商報以實質性的承諾。放棄的,一定要有回報。理論界宣傳供應鏈管理,多看到它溫情脈脈的一面,沒注意到這種協作、合作和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是要需要供應商爭取的,是需要付出、犧牲的。沒有犧牲的信仰稱不上信仰。同理,不勞而獲的話供應商也不珍惜。
服務過歐美客戶的人可能有同感:歐美客戶的“德治”往往被等同為無能、無為,供應商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、失去了提高的機會;供應商的競爭力下降,客戶的競爭力就下降,這些客戶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,給供應商的生意也越來越少。一些表面上雙贏的做法,其實最終導致雙輸。相反,一些亞洲公司非??燎?,從技術到價格到服務,都在不斷給供應商施壓。這些客戶反倒做到一流。在他們的壓力下,供應商變得更有競爭力,更容易爭取別的公司的生意。這就如給蘋果公司做代工。他們可以說是代工行業最苛求的客戶,但如果你連蘋果的要求都能滿足,那無疑是有了打入別的公司的通行證。另外,這些客戶的生意份額逐年上升,也帶動供應商一起成長。
作為職業人,隨著工作經歷的增加,人的銳氣也在日益消失。以前看不慣的,現在也看慣了;以前不能容忍的,現在也可以容忍了。也就是說,棱角漸漸給磨平了,人變得隨和,但也變得平庸。隨和對團隊協作有幫助——棱角分明的愣頭青,恐怕誰都不喜歡;但平庸卻更多的是災難。
我去過一些全球企業,都是鼎鼎有名的美日歐企業,說出名字來火星人都知道。見到很多員工,工作十年八年后,大都變得隨和有余,銳氣不足,缺乏基本的上進心。北美企業對這類人的應對措施就是績效考核。但不管怎么考核,就如學生時代的考試,如果被考核者失去了內在的驅動,你怎么考核也是功效甚微。而考核指標呢,經過重重談判、妥協,比如年度降本,也變成了人人都可實現,沒有多少挑戰性而言,成了形式。
于是,與企業一道,職業人就日益衰落,就跟國企、央企、體制內的人一樣,在體制內待得越久,就越沒有勇氣走出體制——要知道,全球企業也是體制,是安全網,與國企、央企沒有什么本質區別。所以,你見到從這些企業跳出的職業人,不要忘了,那是很需要勇氣的。就憑這點,這些人也值得尊敬。
無德必亡,維德必危。兩個極端,都不能走。避免無德必亡的大壞人好理解,避免維德必危大好人不容易理解。其實不管是公司還是政府,好人大多一事無成。成績大都是那些一半是天使、一半是魔鬼的人做出的。對于職業人來說,如果人人都認為你是個好人,人人都喜歡你的時候,也不見得是件好事。那表明,你或許已經平庸化了。一個有抱負,有理想的人是有棱角的,是很難被每一個人都認可的。人的天性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,但人人都認可的,往往是沒有任何追求,對大家都沒有威脅的人。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。